網頁

2010年4月11日

從「沒有看到」的杜蘭朵說起~

前些日子張藝謀的鳥巢版【杜蘭朵公主】來台中演出,

託朋友的福,得以進去參觀彩排。

當正式演出的前一天,正好鋒面來襲,下了雨,天氣頗冷,

但想難得能見到國際級表演的彩排情形,怎樣也要來見識一下,

於是雖然在寒風中,仍然興緻勃勃地等待總彩排的開始。


等啊等到天黑,樂團開始就座,接著試音一小段,

我興奮得不得了,心想著:

「哇,今天可以大飽耳福啦!」



沒想到…前前後後,我就總共聽見這麼一段…



「可以了,今天就這樣,請大家可以回去休息了~」

工作人員說,天氣實在太冷了,於是大伙就地解散。


「咦?沒了?就這樣?」


不死心的我還繼續等著,
卻只看到一群媒體包圍著導演(不是掛名的張藝謀而是實際導這齣戲的導演)訪問,
訪完後,拍拍照簽簽名,還真的就請現場都離開,
於是只好帶著點失望地回家。


回到家想想,看彩排總歸還是挺有趣的體驗,

不過心中隱隱卻有些疑問浮出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國際級的表演」,正式演出前一晚,全部演出成員才統統到齊,

彩排試唱了兩三句,連換裝和走位也沒有,便要迎接正式的三場總值數億票房的演出?
(我學生時代的啦啦隊比賽練習也比這個認真耶~)

宮女、文武百官是台灣體院學生,小沙彌是台灣小朋友們甄選出來,看起來總彩排當天連走位都還不太熟

樂團是台灣NSO(彩排前只在現場拉過一段,沒和主唱角合過)

主要唱角是大陸原班人馬,演出前才下飛機,都沒彩排走位就要上場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幾點,姑且不看票價,只從彩排來講,
會覺得比較像同樂會或是慈善義演,而非專業等級的演出吧?

---不知這樣的國際級表演,能演出值得我們如此去大肆推崇撒花的精彩演出嗎?

由於我既不懂歌劇,正式開演也沒能到場,這疑問就這麼擱下了。

以上的小小疑問,在本周看到【商業周刊】王文靜寫的『「張藝謀」品牌』,又撩了起來。

節錄【商周】內的幾句內容:

「(前略)…歌劇的靈魂應該在於歌與戲,但是張藝謀版的【杜蘭朵公主】說穿了,就是大型的景觀劇。沒有感動。者套的張氏大排場,一大堆人在舞台上不知道該叫作演,還是和聲,還是活動布景,還是啦啦隊…(後略)」


老實說,看到雜誌上這麼明白的給予批評還真吃了一驚XD

對照著杜蘭朵公主眩目華麗的背景,豪華的人物造型與人海戰術,堆疊出壯觀的視覺效果,而相較之下的實質內容…卻少了…想當初我看張藝謀【英雄】不正也是作如此觀嗎?

而我興沖沖地想去看這「國際級演出」,正是如【商周】所提到張藝謀「品牌的力量」所影響:

「大陸的藝術表演擅長排場,有時淪於大而無當,張藝謀版的【杜蘭朵公主】與【印象系列】正是給我如此感覺。但是張藝謀已具國際品牌力量,所以掛他的名號就能有相當的票房,很多觀眾也不明就裡的埋單。」

【巨蛋版杜蘭朵】的演出成敗論定,留待觀眾評定,
但「張藝謀品牌」的行銷成功,確實有值得我們思考之處。


文末,作者期許台灣政府能更加支持有潛力的藝文團體走上國際舞台,讓他們更具競爭力。

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,二千三百萬人,
我們怎樣也沒辦法大陸比大、比多,
但別忘了,
文化的精緻度和深度,搶不走、模仿不來,這是我們的利基。

當台灣對大陸的門開得越來越大,
如何才能站穩自己的腳步不被人海戰術沖倒?
這是大家都還要多多努力的地方。

3 則留言:

  1. 雖然還蠻喜歡杜蘭朵歌劇,
    但不愛張導演的風格
    即便都到台中也興致不高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我當初看印象西湖那隻本來應該是蛇卻變成鶴時,很想說沒人家說的那麼好啊~
    果然國王的新衣在那裡都會發生XD(我下次要做那說真話的小孩)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杜蘭朵來台中表演的那天,我選擇了王偉忠的寶島一村。第二天跟去看杜蘭朵的台北朋友吃飯,聽說票價高達八千元;而從內地巡迴演出回來台灣做第二次演出的寶島一村,票價不過兩三千元。杜蘭朵跟寶島一村都賣得很好,台灣人其實很愛看戲,台灣文化產業的劇場產值一年高達50億台幣,只不過其中30多億由國外表演團體賺走罷了,或許光看票價就能窺知原由一二。同樣是行銷高手,王偉忠跟張藝謀,國際化的品牌能造成如此差異,

    兩廳院2010年台灣國際藝術節,二三月的十六個表演裡,祇有三個節目是由臺灣團體演出,角頭音樂的「很久沒有敬我了你」、雲門舞集的「聽河」與台灣原舞者的「阿美族年祭歌舞」,數量比例少得可憐,台灣政府對本土產業的支持,真的需要再努力。

    上個月看到中天新聞的一個節目,「記錄台灣.舞台之間」,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在演講裡提到,1989年他創團的時候,有一個夢想,希望蓋一個1500人觀眾的專職劇場,能有一個劇碼連演十年而沒有落幕。看完寶島一村劇後,跟朋友聊到最近還想去看「徵婚啟事」,這個我在18年前就看過、上演了n次的舞台劇,朋友卻說,台灣劇團好可憐,演來演去,劇碼只有那麼幾個。我那時候想到,在英國倫敦、紐約百老匯,整條街的劇場,同一個歌劇劇碼,天天上演,天天滿座,當天買票的話我連票都買不到;到底是什麼讓文化產業的經營差距這麼大?

    除了品牌行銷包裝,觀光產業的發達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對翅膀,還有需要破除台灣觀眾對名牌的迷思。

    我那位朋友願意坐高鐵上台北聽「歌劇魅影」,(我也有跟家人去聽,我覺得男主角唱得不怎麼樣),聽到我推薦的「徵婚啟示」卻說出台灣劇團好可憐,演來演去,劇碼只有那麼幾個這種話來。名牌的迷思力量真巨大,不是我們小老百姓可以影響的。

    當然我拿歌劇魅影跟徵婚啟示相比有點好笑,除了劇碼之外,演員的水準也很重要。我在倫敦聽到的歌劇魅影,男主角可是唱到好到讓我起雞皮疙瘩熱淚盈眶,曾國城的演技跟李國修自然也是不能比擬;相同的劇碼,不同的演員,在普遍不了解演員實力的觀眾眼裡,吸引我們進劇場的誘因,可能還是品牌吧,這是我對行銷影響力不得不折服的地方。

    回覆刪除